張炎(前排右二)
張炎,現任教于合肥市萬慈小學,擔任語文教學兼班主任工作,其中擔任班主任工作15年。
要想做好一名老師,首先應該有一顆愛心,張炎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剛工作時,張炎接手了二年級一個班級。班里面有個學生叫王一(化名),爸爸重度殘疾,媽媽生活不能自理,王一還有一個弟弟,兄弟倆穿的衣服總是破破爛爛。學習完全靠自己,成績均不太理想,對于王一,張炎除了同情,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去幫助他。
為此,張炎首先觀察王一的一舉一動,了解他的優點和特長,同時關注他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快,張炎找到了幫助他的突破口。
張炎和顏悅色地與王一交談,鼓勵他好好學習,哪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也會為他高興的,并與他約定,只要在一個星期里,他每天都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會給他獎勵。王一興奮地點頭答應。在接下來的一周里,每天放學時,張炎都會提醒他按時完成作業。一周后王一拿到了張炎獎勵給他的禮物,開心極了。之后,張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了可以繼續兌現禮物。張炎還和其他學科教師“串通”好,對于王一提出的學習上的問題,都要給予細致解答。在張炎的引導和鼓勵下,王一漸漸愛上了學習,臉上也有了笑容。
張炎曾接手四年級一個轉學班級,該班沒有凝聚力,前任班主任因為無法駕馭而選擇交接。剛接班時,張炎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向學生提出自愿捐書到班級圖書角的倡議,可學生的行動和反應令他沮喪,響應者寥寥無幾。雖然心里很不滿,但他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想著如何去改變學生的認知。
張炎想到了通過閱讀來啟發學生的認知,他利用閱讀課帶領學生們去品讀繪本故事《石頭湯》。學生們在他讀完故事之后暢所欲言,最后得出結論:和尚們并不是真的用石頭煮湯,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開村民的心扉,讓村民們懂得了分享的快樂。
張炎趁機引導學生說,其實你們不懂得分享,自然就不會品嘗到分享的快樂。之前建議大家給班級圖書角捐書,可你們舍不得把書拿出來分享。聽了這番話后,學生們有了很大觸動,之后便積極踴躍地捐書了。
后來,在校園劇比賽中,張炎也以《石頭湯》作為班級參賽劇目。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主題,在他看來都是很好的,同時也讓故事中“付出更幸福”的精神實質在班級中進一步深化。
在張炎不斷地正面引導下,該“問題班級”發生了巨大改變:班級學生在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班級多次被評為校、區級先進班集體稱號。
好的班級文化,不僅讓班級風氣積極向上,讓學生積極樂觀,更會對他們一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作為班主任,張炎在帶班過程中,更愿意用自己最真誠的心意,在學生的心田種下一顆顆最美好的種子,耐心呵護,靜等花開。他期待著,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如一顆沉睡的小種子,在他的精心呵護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張炎還會有意識地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彩色的種子——美育,讓學生的童年愛美懂美。之所以把審美教育看成一顆彩色的種子,是因為審美教育是滲透在其他四育當中的,對學生進行美育時,通過德育促進心靈美,用體育培養健康美,用飽讀詩書培養儒雅美。
張炎希望身邊的同事能夠像他一樣勝任班級管理這項工作,也希望每一個班級都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因此他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同事。僅2021~2022學年,張炎在校內面向不同層面的班主任進行的培訓就多達十余場次。同年,張炎被評為合肥市包河區名優班主任,依托名優班主任這個平臺,他開設了班主任名師工作室,除了帶動工作室學員共同進步,發揮校內輻射引領作用,同時以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家校溝通以及班主任基本功比賽等面向包河區不同層面的班主任進行培訓,帶領更多的班主任成長。
【點評】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張炎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潛心鉆研撥動學生心弦的方法,使其發出悅耳音符,形成動人的交響樂,在培養學生茁壯成長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張炎的事跡也是我市千萬班主任工作的縮影,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踏實工作,認真鉆研,用自己的學識修養、人格魅力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為擦亮“學在合肥”教育品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合肥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徐 磊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徐徐整理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