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合肥市紅星路小學教育集團無為路校區一(4)班學生們迎來了一節別開生面的非遺課程“趣味傳統文化課,非遺文化之黃梅戲進課堂”。該班學生王俊皓的媽媽、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吳娟走上“三尺講臺”。
吳娟向學生們介紹了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種類與特色,并展示了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輕快的旋律、生動的肢體語言,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戲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吳娟將黃梅戲的“手眼身法步”拆解為趣味游戲,讓學生們通過馬鞭、水袖、手絹花、折扇四大經典道具,近距離感受戲曲藝術的精妙。
只見她手持馬鞭,示范戲曲中“以鞭代馬”的虛擬表演。孩子們揮動馬鞭,學習“策馬疾馳”“勒馬回身”等動作,不騎真馬,甩鞭子也能讓人感覺在騎馬。
三尺水袖既是情緒的延伸,更是技藝的考驗。孩子們踮起腳尖,揮動水袖,模仿“揚袖如云”“收袖似風”的經典動作,白綢翻飛間仿佛化身小戲仙。手絹花和折扇的展示更是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指尖轉動手絹花時,紅綢旋成“空中花”,引得一片“哇”聲驚嘆;折扇“唰”地一展一合,書生步、俏身段初現雛形。手傳心授,蘭花指間承千年。“黃梅戲的手是會說話的哦!”吳娟還帶領學生們學習了蘭花指、云手等黃梅戲手部動作。“老師,您看我做的對不對呀。”“哎呀,我的手彎不過來了。”學生們學得有模有樣,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本次黃梅戲進課堂,不僅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戲曲文化的大門,更是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正如那翻飛的水袖與旋轉的絹花,非遺文化正以輕盈靈動的姿態,飄進孩子的眼睛,住進他們的心里。“梨園春風”拂童心,非遺文化賡續傳承。
(許燕)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