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祁門縣溶口鄉奇嶺村全村宴熱鬧開席。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品著美味佳肴,聊著自己一年來的情況,一起謀劃村子未來的發展,歡聲笑語中盡顯溫馨美好。
“我們通過這種形式,營造和諧、安全、文明的鄉村氛圍,增進村民的交流互動,共度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奇嶺村黨支部書記鄭四清介紹,近年來,通過黨員帶頭示范、積分制等方式引導,奇嶺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現象顯著改變,“重要宴席簡辦、非必要宴席不辦,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在村里蔚然成風,人情、宴席、彩禮等支出顯著降低。
春節是家庭團圓的溫馨時刻,也是弘揚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的重要時刻。連日來,各地紛紛采取措施,推動移風易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歡歡喜喜、文明祥和過大年。
在濉溪縣南坪鎮黃溝村,村委會副主任楊青正忙著張羅村里一對青年的婚禮。借助這個機會,楊青宣傳低彩禮、簡辦事。“我就是要踐行文明新風,把村民們的紅白喜事辦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楊青言語中透露著自信。
“村晚”是不少鄉村春節期間的重頭戲。春節前夕,六安市葉集區洪集鎮會館回民村舉辦了“大地歡歌、美好安徽”主題蛇年“村晚”。精彩的節目間隙,會館回民村為12戶“身邊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婆媳”等先進典型表彰頒獎,引領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的社會風尚。
全椒縣十字鎮冬季“村晚”近日在百子村精彩上演。“通過深挖農耕特質、民俗特色、鄉土風情等文化內涵,將過去枯燥單一的農村文化生活轉變成全民參與、人人共享的文化建設,延續鄉土文化根脈、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字鎮黨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家庭與親情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紐帶。新春佳節,萬家團圓。在阜陽市潁上火車站,春運期間,阜陽市文明之光志愿者協會常態化開展“e站學雷鋒·旅客安全送”志愿服務項目,幫助往來旅客提行李,攙扶兒童和老人上下臺階,把他們送上公交車,讓旅客感受到濃濃溫情。
據阜陽市文明之光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張秀勝介紹,該協會通過“e站學雷鋒·旅客安全送”志愿服務項目,累計接送旅客近20000人次,弘揚了志愿服務精神,溫潤了旅客心靈,受到省內外旅客好評。
記者從阜陽市委社會工作部了解到,阜陽市積極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壯大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力量。目前全市共有注冊志愿服務隊伍3842支,志愿者超140萬人,弘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人文關懷不斷凸顯,凡人善舉涌動不息。
為慶祝蛇年春節,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我省多地開展非遺展演和體驗等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黟縣宏村鎮雉山村,作為民俗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雉山鳳舞在新春之際走上舞臺,向觀眾展現了非遺的魅力。在固鎮縣谷陽鎮,春節期間,非遺民俗踩街活動亮相街頭,舞龍、獨桿轎、旱船等表演形式悉數登場,熱鬧非凡......這些活動烘托了節日氛圍,提升了非遺在社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群眾更加關注和支持傳統文化。
移風易俗正成為新“年俗”,為春節注入節儉、和諧、文明的新內涵。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創新形式,移風易俗正逐步成為社會共識,為鄉村振興和社會進步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
(本報記者 劉良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