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0多天無有效降水,降水量創60年來同期最少;全區192.8萬畝林地均處于森林高火險氣象等級4級,局部林區已達特大火險級5級......如何筑牢“防火墻”,打贏這場森林防火“攻堅戰”?1月21日,記者赴黃山市黃山區進行了走訪調研。
來到黃山區森林防火指揮調度中心,防火辦工作人員陶緣媛正在操控一架遠在12公里外的無人機,并利用實時傳來的畫面進行巡山。“那里有個‘機巢’,不用爬到山上,在辦公室就可以巡山了。”陶緣媛說。
去年9月,黃山區林業局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黃山國有林場、太平湖國有林場的兩座山頂,架設了兩個無人機“機巢”。
“就相當于我們給無人機搭了一個窩。”陶緣媛打了一個比方并解釋說,無人機起飛時“機巢”的門會自動打開,返回后自動關閉。“返回‘機巢’的無人機還可以自行完成充電、數據上傳等工作。”陶緣媛說。
“相較于傳統的人力巡檢,無人機低空巡檢具有效率高、視野寬、自動化、全天候等優勢。尤其是山高路遠、人力短時間難以到達的區域,借助無人機的‘天眼’,可以精準高效地研判火情。”黃山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學軍說。
得益于無人機的巡檢,今冬以來,多起火情被及時發現,并被消滅在初發與小火階段。
1月10日12時,架設在黃山國有林場的無人機飛出“機巢”。在飛至甘棠鎮莊里村附近時,發現有煙從山林中冒出。發現火情后,工作人員立即將煙點的經緯度以及現場照片等信息發送至區林業局防火辦。
“我們12時37分接到指令,12時52分趕到現場。”莊里村村委會委員、森林防火村級網格員張偉康說,趕到現場后,其與護林員等6人使用隨身攜帶的干粉滅火器、風力滅火機等,迅速將火撲滅。經查,該起火情是由村民胡某某焚燒枯枝敗葉所引發,因發現和處置及時,未造成損失。
“按照每臺無人機巡查半徑7公里、覆蓋面積153平方公里計算,全區架設10個‘機巢’便可以實現無人機巡山的全覆蓋。”張學軍說,按照計劃,今年內余下的8個“機巢”將全部架設到位。
除了2個無人機“機巢”,黃山區在森林防火方面的“硬件”還有5個高塔監控點、150個卡口監控點等。除此之外,該區林業局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在全區設立6個森林火險因子監測站。監測站依托物聯網、智能傳感技術,可實時監測森林生態系統的各個參數,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技防必須與人防相互配合,才能實現其效能的最大化。來到三口鎮白果樹村,護林員王觀保正在執勤,每逢村民進林區,王觀保便會詢問“有沒有帶打火機”“還有沒有帶其他火種”。
目前,像王觀保這樣的村級森林防火網格員,黃山區共有497名。2024年,黃山區結合河流、山川、丘陵等地形地貌,對轄區內的林地進行勘察定界,共劃分為區級網格1個、鄉鎮級網格17個、村級網格88個、基本網格520個。每個網格均配有基層網格員,并承擔宣傳、巡護、撲救等責任。當下,497名網格員們正奮戰在村口、山腳等森林防火一線。
“通過定格、定人、定責、定圖,打通了森林防火‘最后一公里’,同時構建起權責清晰、橫向聯動、全域覆蓋、運轉高效的網格化管理體系,確保火有人防、事有人管、責有人擔。”張學軍說。
隨后,記者來到黃山區森林消防一中隊。這里,隊員們正在進行水泵架設訓練以及防火器材維護保養。中隊長朱道林告訴記者,近期正加大隊員們在林火撲救、應急處置等方面的訓練強度,全方位提高隊員森林防滅火的綜合應對能力。
“我們把火源管控作為森林火災防范的第一要務,嚴禁一切野外用火。”黃山區副區長、副總林長蘇俊穎說,目前全區正從強化火源管控、推進火災隱患排查整治以及提升各級應急處突能力三個方面入手,確保看住山、管住人、護住林,努力打贏這場森林防火“攻堅戰”。
■ 本報記者 袁中鋒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