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徽故里、黃梅戲鄉。黃梅戲發展興盛于安慶,系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圍繞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名城”,一直以來,安慶在堅守中求突破、在守正中重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戲曲藝術傳承創新發展之路,推動徽風皖韻展現出獨特魅力。
1992年10月,第一屆黃梅戲藝術節首唱登場,自此黃梅戲有了屬于自己的節日,人民群眾也多了一個藝術盛會。
為集中展演展示近年來我國黃梅戲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優秀成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將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慶市舉行。
緊扣時代脈搏
持續涵養優秀文藝生態
健全保障機制。以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為重點,科學制定《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明確保護區總體要求、保護對象、空間格局等內容,獲批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化保護區,積極創建國家級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頒布實施全國首部保護傳承黃梅戲的地方性法規《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制定《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市委常委會專門研究黃梅戲重大活動和重點劇目選題,推動黃梅戲傳承和發展法制化、規范化。
培養人才梯隊。實施領軍人物培育行動,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多萬元資金,支持安慶師范大學和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常態化舉辦黃梅戲發展學術研討會、全國黃梅戲創作人才高級研修班,全國80%以上的黃梅戲劇團團長和骨干由安慶培養,黃梅戲領域15位“梅花獎”獲得者中有10位出生或成長于安慶。鼓勵老藝術家“師帶徒”、骨干演員“傳幫帶”,積極承辦“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系列活動,推動優秀青年戲曲人才茁壯成長。截至目前,獲評“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稱號54人。
創作精品劇目。圍繞重大主題、和美鄉村建設等中心工作,創作推出《鴨兒嫂》《不朽的驕楊》等一批體現“四個謳歌”的精品大戲。實施黃梅戲曲本典藏工程,按照“新戲”與“老戲”、“大戲”與“小戲”并重思路,采取“新創一批、改編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近5年來共新創、復排劇目60多部。
緊貼群眾需求
不斷延伸文化服務觸角
搭建家門口“戲碼頭”。創新實施以百場精品劇目展演、千場創新劇目小劇場演出、萬場百姓戲臺展示為主要內容的安徽(安慶)“四季有戲”黃梅戲展演百千萬工程,今年以來,開展精品劇目展演58臺、創新劇目小劇場演出450多場,組織百姓戲臺展示活動超5000場。依托全市文化館(站)、小劇場等,每年開展“送戲進萬村”“戲曲名家走基層”等惠民演出2000多場,舉辦“宜城處處唱黃梅”“唱響中國”黃梅戲大家唱等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吸引40多萬人次現場觀看、熱情參與。
構筑全矩陣“大舞臺”。打造“一網五端兩平臺”,聯動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等APP,推出“跟著名家唱黃梅”網絡視頻展,動員戲迷和網友拍攝教學過程、名段名角模仿秀等短視頻,形成全網聯動、全域展示、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黃梅戲目前在互聯網抖音短視頻平臺“熱度”居五大劇種之首。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創排推廣黃梅戲校園課間操,組織全市黃梅戲廣場舞展演,建立一批黃梅戲特色學校和戲曲社團。
拓展國內外“朋友圈”。深入實施徽文化走出去戰略,推動黃梅戲邁步全國、邁出國門,組織文藝院團赴全國30個省(區、市)80多個城市、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戲曲交流演出,積極申報中宣部2024年講好“一國兩制”故事國際傳播項目,持續做大安徽地方戲曲承載徽風皖韻“行走的招牌”。與廣州、九江、黃岡等地以及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戲曲跨地域、跨文化交流,推動徽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緊抓跨界融合
著力打造“有戲安慶”大IP
“黃梅戲+節慶”。搭建全國性戲劇展演平臺和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按照“三年一屆藝術節、每年一次展演周”,成功舉辦9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8次“十一”黃梅戲展演周,今年將舉辦以“黃梅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涵蓋7大類22項近100場主體活動。32年來,累計推出200多部黃梅戲新創優秀和傳統經典劇目,全國36個黃梅戲表演團體的3000多名演職人員、近2萬人次先后登上藝術節舞臺,吸引數以萬計的戲迷票友定期云集安慶、互動交流。
“黃梅戲+旅游”。以建設“黃山-黃梅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區為牽引,舉辦“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黃梅戲進景區”“游客變戲迷,戲迷變游客”系列活動,持續培育“黃金周·黃梅戲,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文化旅游品牌。串聯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嚴鳳英故居、徽班博物館等,推出戲曲朝圣之旅、戲曲博物館之旅、戲曲古戲臺之旅、藝術探索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
“黃梅戲+經貿”。以藝術節(展演周)為契機,定期舉辦“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全國異地安慶商會會長聯席會議、院士論壇等重要經貿活動,有效集聚“雙招雙引”高端資源。其間線上線下同步展示及展銷安慶中華老字號企業生產的系列產品、名牌農副產品、地方特色名優產品,擴大文化消費,促進文化商貿融合發展。2021年首屆“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以來,全市共招引宜商回歸項目200多個,總投資1500多億元。
堅持守正創新
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品牌
本屆黃梅戲藝術節堅持謳歌時代、傳承創新、專業標準、惠民樂民、群眾主體、節儉辦節和融合發展。
整個藝術節突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主題,緊扣“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主基調。藝術節在系統回顧前九屆黃梅戲藝術節歷程的基礎上,認真進行階段性總結,守正創新。不僅全景式展現歷屆黃梅戲藝術節精彩劇目選段,并在優秀劇目展演中開設保留劇目板塊,鼓勵傳統劇目青春版、傳承版參演。更在舞臺上,在舞臺下,全國征文活動、圖片展、美術作品展、“戲曲進校園”教學成果展示等活動中同步進行。
以藝術節為契機,建設充滿活力的文化強市,安慶亦功在“平時”。安慶市秉持文化惠民、文化為民宗旨,常態化開展“戲曲名家走基層”等活動,走進鄉村、軍營、學校,走進安慶古城、濱江夜市、菱湖公園、高鐵站前廣場、嚴鳳英故居等開展惠民演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大戲好戲、名家名角,享受精彩戲曲文化快樂。
安慶市在黃梅戲發展中堅持群眾主體,在高校及中小學校普及推廣黃梅戲校園課間操,與此同時,線上線下互動,動員全國戲迷、網友拍攝黃梅戲短視頻,分享參與藝術節活動的花絮心得,積極培育黃梅戲年輕受眾,促進黃梅戲傳播和文化消費。
安慶市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做好“戲曲+”文章,推動“游客成戲迷、戲迷成游客”,持續培育“黃金周·黃梅戲,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文化旅游品牌,著力打造大黃山、黃梅戲“兩黃”融合發展樣板區。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本版圖片均由安慶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