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在位于合肥的國軒高科電池產線上,自動搬運車將剛剛檢測好的重約1.5噸的4塊電池模組轉移到電池包組裝工序,接著工人在流水線上做進一步的配件組裝操作,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這些電池包不僅給國內的新能源車制造商供貨,還遠銷海外。”國軒高科工研總院分管智能制造研發業務的徐興無副院長告訴記者,目前國軒在中國、歐洲、非洲、美洲及其他亞太地區已初步形成全球布局,從研發、制造、銷售再到電池回收,構建了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去年已逐步在德國、美國、印尼、泰國、印度實現本地化生產。其中最新一代產線自動化率已達到95%。預計2025年全球產能有望突破300GWh。”徐興無說。
堅持自主創新,研發生產品質一流的產品,是國軒新能源電池暢銷世界的重要法寶。
(國軒高科電池產線 資料圖片)
LFP(磷酸鐵鋰)電池具有安全、循環壽命長、成本低等優點,但能量密度較低阻礙了其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廣泛應用。“在2015年以前,電芯能量密度140Wh/kg被認為是行業的天花板,但我們不信邪,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打破這個天花板。”徐興無告訴記者,通過自研電池材料,加大工程研發投入,到2019年提升到190Wh/kg,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為繼續提升能量密度,國軒高科在LFP基礎上加入錳元素,投入近10年時間研發啟晨 LMFP(磷酸錳鐵鋰)電芯,實現240Wh/kg的質量能量密度,輕松實現18分鐘的快充,并且通過了所有的安全測試。
“正因為啟晨材料的高能量密度,我們不用三元材料,同樣可以做到續航1000公里。成本方面,與磷酸鐵鋰電池相比,只是加了錳元素,略微提升5%左右。”國軒高科工研總院分管電池材料研發的周復副院長介紹。
隨著太陽能、風能發電的普及,儲能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儲能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多年來業界普遍認為如果儲能成本能降到0.1元/千瓦時,儲能設備才能大規模應用。徐興無介紹,經過對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的優化改良,同時又研發了電池補鋰技術,通過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實現了儲能降本。
優質的產品吸引了海外客戶的青睞。近日,國軒高科旗下分公司國軒日本與大和能源、CO2OS在日本東京簽訂合作協議,將共同在日本開展儲能電站開發及運維等業務。預計未來2年內,該合作將根據電網側儲能電站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側儲能電站的相關需求,引進共計1GWh的儲能電池產品。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電池的循環利用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環保問題。周復告訴記者,電池回收方面,每年可處理5萬噸廢舊電池及1萬噸報廢極片,除去回收過程中的部分損耗,廢物無害化處理可達100%,磷酸鐵和碳酸鋰產品達到電池級別。
·記者手記·
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在創新。近年來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的賽道上可謂萬馬奔騰,參與者眾多,國軒高科為什么能在那么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將產品賣到世界各地,并在海外多國建廠輸出“安徽制造”,成為安徽乃至中國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呢?原因無他,就是緊緊抓住了自主創新這個根本。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企業通過創新走向世界,成為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閃亮名片。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