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小檔案
劉思棖
蕪湖市第一中學2022屆高中畢業生
現為北京大學學生
學習心態篇
該拿什么概括我的高中生活呢?高一入學是興奮和欲與天齊的傲氣,后來是經歷成績低谷的絕望,經過極度的沖動、敏感和自我懷疑,我學會了內省與沉淀。
還記得高三那年的冬天,北方的風隨著寒潮南下,風吹來我的夢想,可轉瞬又把它帶走。想要去北方“清北”求學的夢想,在一次次考試與測驗中褪去,理性為它套上冷靜的外衣。
高三時我的心態并不能時刻做到最好,更多的是迷茫、忐忑、自卑和困在高考圍城中的不自知與憤怒;或許是心血來潮,挑戰一天做完八張語文試卷的沖動,又像是為了無意發現的、因壓力爆出的痘痘而煩惱......高三時我常用“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來鼓勵自己,在筆記本上寫下這行好看的字,以換取前行的動力。
我問朋友,“我的高三,有什么呢?”得到的答案是機會。高三,好像永遠愿意給默默努力奮斗的人保留機會;我也在燕園夢中,不斷明晰了自己的定位。
高三于我而言,原來是一場修行與求索,在不間斷的努力中換得一份心安。
學習經驗篇
高中我在語文學科上花費了較多時間和精力,也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在這里著重分享語文學科的學習經驗。
首先是積累的重要性。不管是廣義的語文,還是單純從應試角度而言,在我的理解中,它都應該是一門看重積累的學科。在考試中體現相對明顯的是語文的字詞句用法及文言文生僻字詞義;想在文言文和語用模塊拿到好看的分數,豐富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在應試語境下,積累的主要途徑當然是刷題——找一本質量過得去的語用練習冊,根據里面劃分的題型針對訓練即可。文言文字詞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訓練,不過推薦首先掌握高考題中自己不認識的字詞。
“非典型”的積累即文學類文本、古詩詞的答題角度和詞匯積累。在這兩個模塊題目出得越來越靈活的背景下,僅僅掌握一些生硬的答題模板顯然不夠。因此,我們可以從平時做的一些試題的標準答案中積累具體的答題詞匯,這就需要對做過的文本按照涉及的主題(如“城市化進程與傳統生活方式的沖突”“法理與人情的沖突”等這樣具體的內容)進行具體整理。當然,這種做法工作量比較大,我高三時的做法是:遇到一篇涉及沒見過的主題的文本,要立刻把兩個主觀題抄寫到積累本上,再將答案簡化到只剩角度和關鍵詞,這樣每一個小點嚴格對應一個角度,順帶起到積累答題詞匯的作用。
其次是選擇題的重要性,尤其是論述和非連續性文本。我們可以通過做題掌握一些基本邏輯推斷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因果倒置、以偏概全、關鍵詞限制范圍出現變化、偷換概念等);在這一模塊(甚至可以推廣到整張語文試卷的絕大部分選擇題),客觀題的主要做法是“比對”,即將選項原文涉及相關內容的地方進行對照,選出最符合題干要求的一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學知識以及文本解讀所具有的“多義性”,為出題人和我們提供了不小的文本理解空間,這一部分經常會出現一些“出得不好”的題目,面對這類題目沒必要死死糾纏,因為,即使這道題目你“糾纏”出了結果,下次做論述文等客觀題還是有可能錯;重要的在于通過保證一定數量的刷題去體會不同的邏輯錯誤、敘述錯誤,要知道它們是如何導致選項與原文表意不同的,這更多是一種“感覺”的積累,但絕對不能脫離刷題。
最后是作文板塊。在我看來,應試作文的寫作其實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那么,這一板塊提高與精進的首要方法是確保足夠量的積累,即輸入;保持持續的寫作練習,即輸出。這里積累的可以是具體論據、出彩觀點、高級詞匯等,范圍很廣;寫作練習更多是練運用論據的熟練和論述的流暢、連貫性。
完成了這些對于作文的基本要求后,如果想更進一步拿到高分,可以嘗試在邏輯和詞藻上著手,畢竟驚艷的論證邏輯和華麗詞藻不太可能是考場上臨時創造的。建議多多參考每次考試后的優秀范文,一般都會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遇到好的文段我甚至會背下來。還有一點需要留意的是,應試作文寫作的過程也會考驗到大家的“提取”和“轉化”能力,具體體現在將題目中的材料提取簡明的論點并轉化成相對好看的語言或文段的能力;將積累的原始論據提取成關鍵詞儲備在腦海中,并在寫作時根據論述需要轉化成論證自己觀點的論據。
總之,語文學習遠遠不止這些技巧,我相信大家在備考過程中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于我而言,語文,或者說文字,不僅是一門科目,更是整個世界——哲人腦中的思想光輝,文人胸中的壯闊山河、風花雪月,凡此一切,都用這“美妙而無可言說的事物”做了載體和媒介。
在我心中,抱著對于文字本身的敬畏與熱愛,我將視線從應試轉向語言本身,感受文字的美好。或許是因為這種心態的調整,我在2022年高考中取得了語文132分的好成績。
教師點評
劉思棖是勤勞刻苦的學生,他學習態度認真,成績優異,胸懷理想,上進心強,綜合素質高,全面發展。一分努力,一分收獲,希望他在大學繼續努力,再創佳績!
□班主任 黃家祥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然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劉思棖正是這樣砥礪深耕、篤行致遠的青年學生代表。青年者,學真知,求真理。只有永不停止學習,不學表面,沉淀內心,方可獲真知以報國,勇擔時代之重任!愿思棖一生赤子心、執利刃、破長空!山海可蹈,未來可期!
□班主任 王士杰
□由劉思棖口述、徐徐整理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