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不好意思,藍莓成熟還要10來天......”日前,滁州市南譙區珠龍鎮沃林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藍莓壟上,負責人梁冬梅正半蹲著查看幼果長勢,沾滿泥土的手套還沒摘下,兜里的手機已震動起來。她扶著膝蓋直起腰,用袖口擦了把汗,對著手機重復起每日要說上好多遍的開場白。
時光回溯到2013年,這片如今生機勃勃的藍莓園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荒坡。堅硬的紅壤里夾雜著碎石,稀疏的雜草在風中搖晃,像樣的道路都沒有一條。“剛開始啥都不懂,跟著技術員學修枝、測土壤、調水肥,冬天凍得跺腳,夏天曬得脫皮。”回憶起創業初期,梁冬梅至今印象深刻。如今,500畝園子里,200畝標準化種植區整齊如棋盤,智能滴灌系統晝夜運轉,曾經的“門外漢”已成為“土專家”。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鄉鄰被吸引加入。“土地流轉拿分紅,家門口上班掙工資。”50歲的石登華算起賬時眼含笑意。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120余戶村民從中受益,曾經的荒山坡真正變成了大家的“錢袋子”。
近年來,沃林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構建起“種植+旅游+深加工”的發展格局。藍莓園內,垂釣池波光粼粼,研學基地里充滿歡聲笑語;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深加工車間內,藍莓原漿、果干等多款產品整齊排列。據介紹,今年整個園區的綜合收入有望突破900萬元。
在研學大廳的窗前,梁冬梅的女兒陳婕正對著電腦記錄著藍莓生長數據。這位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新農人”,2018年放棄都市白領生活,帶著科技與闖勁回到家鄉。“媽媽那一輩用汗水拓荒,我們要用科技耕田。”陳婕繼承了老一輩的吃苦耐勞,牽頭打造的悠藍山藍莓生態園獲評國家3A級景區,創新的“保底收購+采摘+研學”模式,使園區綜合收益提升超30%,僅今年4月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
“現在研學游正熱,等秋天忙閑,我們準備把西側菜地改種小麥。”說起未來的規劃,這對母女倆眼里泛起柔光,“現在的孩子們需要知道糧食怎么來、汗水怎么流。我們的園子不僅要產藍莓,還要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的課堂。”
■ 本報記者 李邦軍 本報通訊員 姚童玲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