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答卷
安青網訊 教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扶貧工程。扶貧扶志又扶智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題中之義。
精準識別,實現資助全覆蓋;全面改薄,聚焦兩類學校條件改善;志愿服務隊,經常性開展“跟著勞模去扶貧”等活動......一幅幅教育扶貧的感人畫面,展示著淮北市教育扶貧工作的艱辛和成就,也讓老百姓們真實感受著黨和政府的關愛與溫暖,感受到教育和社會進步帶來的良好成果。
精準資助 筑牢教育扶貧“保障墻”
“這8000元助學貸款,不僅緩解了家里的經濟壓力,也圓了我的大學夢。我的兩個姐姐能上大學,也是多虧了助學貸款。”10月23日,濉溪縣鐵佛鎮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王曉峰(化名)談起自己獲得教育資助的經歷,言語中充滿了感激。
與王曉峰一樣,今年,在市教育局的幫助下,有3570名大學生成功申請助學貸款3000.1085萬元。其中,幫助410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326.52萬元。
一直以來,市教育局嚴格落實系統比對、校內排查的“雙保險”工作機制,扎實推進各項教育資助政策落地生效。2019年,發放各項國家資助金額共計962.63萬元,惠及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2264萬人次。今年秋季,市教育局為236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發放資助金15.2萬元。
“我讀高中的時候,每學年有4000元補助。今年考上大學,還得到了500元資助金。這些補助讓家里的生活輕松了不少,也讓我在學習上更加專注”。提起上學享受的資助政策,中國科技大學新生趙小鵬(化名)打心眼里高興。這只是該市貧困家庭從資助政策中受益的一個縮影。
“精準資助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資助的兜底工程,可以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從而保障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市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人程鐵權說。
把好“對象精準識別關”,全面摸清市內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底數,確保貧困學生應學在學、應助盡助。目前,在各學段已實現“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程覆蓋、無縫銜接”,并真正達到了“資助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育人效果。
智慧校園 織就教育均衡“信息網”
“學校這兩年變化大,建有錄播室、‘班班通’、微機室、智慧教室等現代化教學系統,圖書室藏書六萬余冊,閱覽室報刊五十多種。而且,校內一年四季綠樹長青、花香四溢,書香和文化氛圍濃厚......”談到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結合學校實際,濉溪縣鐵佛中心學校校長穆振華感觸頗深。
據穆振華介紹,相較以前,學校教學環境、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心學校轄區內各學校全部安裝了校園安全監控系統、“班班通”設備,教學點均安裝了“在線課堂”設備。堅持應用驅動,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今年10月,該校被遴選為濉溪縣“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學校。
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2019年,在補充鄉鎮寄宿制學校經費支出上,安排預算資金402萬元;在補充鄉村規模較小學校經費支出上,安排預算資金326萬元。另外,去年建成教師周轉房96套,今年將繼續投入644萬元建設周轉房92套。
與此同時,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市級云計算中心,進一步推動全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步伐。2019年節約資金約1000萬元,并實現全市中小學多媒體配備學校覆蓋率、班級多媒體覆蓋率、全市中小學及教學點寬帶接入比例、全市校園網建立比例、“班班通”覆蓋率全部100%。
包保送教 搭建志愿服務“愛心橋”
“人們都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很喜歡這本書,希望你也能用心去讀,我們以后可以在信中交流讀書感受哦。”
“謝謝小伙伴送的書,我會好好讀的。”
......
在淮北市人民路學校、濉溪縣周口小學的學生之間,教師們時常能發現這樣的書信。以圖書會友,以信為紐帶,架起城鄉學生聯系、互助的橋梁。
據悉,這源于勞動模范蘇文芳扶貧志愿服務隊開展的“手拉手贈書,書信交流”活動,也是淮北市“跟著勞模去扶貧”名師送教活動的內容之一。
為發揮教育扶貧優勢,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2019年3月,市教育局組建了六支勞模扶貧志愿服務隊,以勞動模范名師所在的學校為單位,匯聚了多個學科六十余名骨干教師,開展“跟著勞模去扶貧”系列活動。目前,該活動已開展六十余次。
勞模冀驥扶貧志愿服務隊是其中的一支隊伍。
“我記得,每次把禮物送給學校時,教學點的范老師都會用那雙龜裂的手鄭重地接過去,嘴里一個勁兒地說著感謝。我記得第一次走進范老師教室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給只有九名學生的班級上課......”回想起在濉溪縣鐵佛鄉中心小學多次開展的送教活動中,淮北市第一實驗小學教師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感動。
市教育工會副主席莊偉俊告訴記者,“智力扶貧要從貧困村學校的學生們抓起,我們主要在定點幫扶的劉橋村開展活動,如送教下鄉、上示范課、捐贈書籍、為貧困村學校培養種子教師等,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接觸到更多的教育理念,也可以促進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延伸幫困意義”。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近年來,市教育局牢牢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堅決落實教育扶貧政策,“一對一”精準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方位幫助特殊群體學生,不斷創新教育扶貧方式,持續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了巨大力量。
濉溪縣鐵佛中心學校的智慧教室
2019年3月,淮北市勞動模范名師送教扶貧活動啟動
2020年6月,勞動模范蘇文芳扶貧志愿服務隊赴濉溪縣周口小學開展“手拉手”活動
扶貧人物
鄧鵬:扶貧,我要堅守到最后
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4萬元上升到62萬余元,貧困發生率由2.4%降低到0.01%,泥濘小路變成了戶戶通的水泥路,孩子們上學有保障了,鄉親們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在淮北市教育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劉橋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劉橋村“容光煥發”。
2017年5月,經淮北市委組織部選派,市教育局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了濉溪縣劉橋鎮劉橋村,鄧鵬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擔起扶貧重任,他出發劉橋村。
當時,他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扶貧工作中。直到進村后,他才發現實際情況遠比想象中的復雜。在這里,采煤塌陷導致了農民失地、村內土地資源稀缺、村容村貌落后、貧困戶精神面貌特別差......“扶貧任務艱巨,得想辦法、找出路。”他暗自思忖。
此后,他每天都“泡”在村里,與村民同吃、同住,挨家挨戶走訪,挨個兒聊,挨個兒問。一個月后,成功摸清了村里的基礎情況:該村有11個自然莊,總人口6500多人,其中187戶421人被納入建檔立卡戶,大多是因病致貧、因缺乏勞動力致貧,而且許多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
“扶貧先扶智,擺脫貧困,既要擺脫物質的貧困,更要擺脫精神的貧困。”經過反復討論和思考總結,他與大家闡明了思路:精準施策是首位,通過解讀政策、掌握實情、解決訴求等方式,重點關注貧困戶;采煤塌陷形成了近200畝、可使用的大水面,可以用于發展“一村一品”水產養殖,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聚焦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據悉,劉橋村特色水產養殖基地于2018年7月投入使用。同時,劉橋村利用扶貧資金五十余萬元,建設了村級光伏,每年收益約六萬余元;拆除危房248間,為31戶貧困戶維修房屋,投入180萬元新建水沖廁所18個;不定期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讓村民擁有一技之長,扶志也扶智,今年,全村僅剩1戶2人尚未脫貧......今非昔比,現在的劉橋村有了底氣。
鄧鵬還深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以往工作經驗,積極探索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在鎮黨委的幫助下,劉橋村前陳莊成為該鎮首個把黨小組設在自然莊的成功案例,有力地延伸了黨建觸角、夯實了基層基礎、鞏固了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達到了干群同心、同向、同德、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效果。
“村民們把我們當成了親人,這是我收獲最大、感覺最幸福的。”看著村子變得越來越好,鄧鵬信心滿滿,“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預計可達75萬元。”
脫貧攻堅路上,他走得越發穩健。
繼續在村路間行走,腳下是綠水青山,頭頂是蔚藍天空,眼前是煥然一新的劉橋村。鄧鵬說,“堅定完勝之心,扛起黨員之責,我一定會把扶貧工作堅守到最后,用真心、真情扶真貧”。
上圖為2019年,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到貧困戶陳興玉家走訪慰問
領導點評
淮北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教育系統黨委書記 劉 輝
教育是脫貧的指路明燈
教育扶貧是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民生工程的重要抓手,是阻斷貧困代際間傳遞的根本措施,近年來,淮北市教育局把教育扶貧工作當作改善民生的政治任務,在注重加強提高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品質、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政策等“輸血”式扶貧的同時,積極發揮教育資源優勢,選派優秀教育干部駐村與定點幫扶的劉橋村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嵌入”式扶貧,創新開展市區名校和貧困村學校結對、志愿服務包保送教、為貧困村學校培養“種子”教師等多元化“造血”式扶貧,綜合開展關注關愛特殊群體、愛心購買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為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升學、就業提供指導服務和在線教學等,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使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力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全市中小學多媒體配備學校覆蓋率、班級多媒體覆蓋率、全市中小學及教學點寬帶接入比例、全市校園網建立比例、“班班通”覆蓋率實現五個100%,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布局優化條件改善。全市學校的智慧化建設,鄉村規模較小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進了淮北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點亮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擺脫貧困的夢想。
“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鞏固教育扶貧成果,在提高基礎教育整體質量、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一個都不能少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快職業教育融入長江三角洲一體化進程,吸引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掌握過硬技能,使職業教育在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使職業教育成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指路明燈。
□ 本報記者饒艷琴采寫
責任編輯:李志慧